首先,关公铜像文化不属于宗教文化。因为宗教有宗教的概念,宗教有宗教的属性,而关公文化用宗教的概念和属性来看,它不属于宗教文化。虽说关公文化与宗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关公在佛教、道教都有相应的地位,但是关公文化与宗教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
其次,关公文化不属于封建迷信。现代社会最容易发生的误区,就是把关公文化纳入到封建迷信这个范畴之内。关公文化是活着的文化,是发展的文化。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时期关公文化都有着它的代表性,都有着它独有的概念和精神内涵。再则,关公文化是活着的文化。青铜关公像文化的精髓“忠 义 仁 勇 礼 智 信”,没有一个方面属于封建迷信。可能有人会说,烧香、磕头属于封建迷信。其实不然,烧香磕头也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属于民俗文化的概念,就像我们逢年过节祭祀祖先一样,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关公文化。
关公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关公文化研究者和广大关公信众,我们应该深入研究,提高对关公文化的认识。社会各界民众思想多元,信仰自由,对关公文化知之甚少,不可能完全没有偏见,没有误区。我们应该努力为关公文化正名,纠正民众的误解和偏见,这样我们才能够无愧关公,无愧祖先,才能让关公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在关羽一生的征战生涯中,“忠于刘汉,扶汉鼎于将倾”,报国以忠之“忠”;“不忘故主(刘备),舍生取义”,降汉(蜀汉)不降曹(曹魏),待人以义之“义”;长沙之战以仁义释黄忠(初归刘表,令守长沙,后归刘备),以及在“新野之役”、“围樊之役(围曹部将曹仁于樊城)”中,所表现出来的古战场遵循圣祖之德的“仁”;“解白马之围(袁绍遣大将颜良于白马,围攻曹操,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以报“曹知遇之恩”),过五关斩六将(东岭关守将孔秀,洛阳太守韩福、牙将孟坦,汜水关守将卞喜,荥阳太守王植,滑州黄河渡口守将秦琪,皆属曹将),水淹七军,降禁(于禁,曹操部将,围樊之役中,他率众增援时汉水泛滥,所部七军皆没,遂投降)斩德(庞德,曹操部将,曾助曹仁攻关羽,但兵败被擒拒降为羽所杀)所示之“勇”。其中突现了关羽的“忠、义、仁、勇”,特别是“忠”“义”的人格形象精神。
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历史已将关羽一生的忠、义、仁、勇,特别是忠和义,纵观认知为关羽的人格形象精神。这种精神除孔圣人外,是完完全全超过了任何一个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人。这种精神,实际上折射着一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现象,而将这一现象提升到一定高度,从社会视角去认识它,凝练和升华,实际上蕴涵着人们所向往和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便形成独特的关公文化。
当代对关公精神及关公文化的研究和探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也是自宋、元、明、清以来,从未有过的发展阶段。时代将全力推崇关公的忠、义、仁、勇,特别是忠、义人格形象精神,弘扬正在复兴和传承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发挥应有的正能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