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全国开学日。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复兴,以及国学热回潮,许多学校重拾起尊孔拜孔的旧俗。主要表现在,开学当天老师率领学生面对孔子画像或孔子铜像,举行“入泮”仪式。当然是经过改造的、简短的、以鞠躬为主的仪式。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到底长什么模样?相信今世之人谁也说不清楚。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在每个人心目中,有不同的样貌。中国人传播普及的是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于孔子长的什么样,对树立孔子的形象已无关紧要,孔子已经成了一个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他的形象。
丑版孔夫子长得很丑,有所谓"七漏"之说,就是唇露齿、眼露睛、鼻露孔等七种异相,综合起来,基本上类似于巴西队的罗纳尔迪尼奥,并且还是鸡胸驼背。孔子的75世孙--孔祥林(孔子专家)对孔子的"旧貌"非常不满,认为是对先人的污辱。在孔子诞辰2557年纪念日前夕,在众多艺术家、学者等人的争议声中,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向全球正式发布了孔子标准像定稿。在现场看到了经过修改后的孔子像,这尊孔子像看上去比原来更加慈祥,宽鼻、阔嘴、浓眉、长髯,国字形脸,眼神比原来的温和,是一个具有山东人相貌特征的忠厚长者。
孔子雕像"标准"了,可孔子精神哪去了?在重整国学、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郑重地推出了孔子。可是,推广孔子思想和文化,仅仅是以"孔子"的名义开几场研讨会、推出一副孔子标准像吗?我们更应该追求和重新唤醒孔子的精神,让其在现实中得以延伸传承。否则,孔子精神"失落"了,即便是我们拥有"标准"的孔子像,也只是给后人留下几幅空洞的画像而已。
我们今天拜的孔子画像/塑像,其参照的标准像则大多是托称“唐吴道子笔”的“孔子行教像”。原因前面说了,吴道子名气大,吃得开。这**传最广、影响**的“孔子行教像”母本/渊源大抵就是孔毓圻当年说画得最像孔子的“颜子从行像”,也称孔子“小影”、““孔行颜随像”,或称“先圣小像”,所表现的均为孔子和其弟子颜回的形象。**区别是,“孔子行教像”单独把孔子抠出来。通行的“孔子行教像”有两个版本。一个拓自浙江衢州孔庙“先圣遗像”碑,相传为南宋年间所摹刻,另一个出自曲阜孔庙启圣殿“先师孔子行教像”。其中,后一个版本的图像样式成为后来最为流行的孔子造像样式。当下市面上的“孔子行教像”几乎都以此为范本。
这么说吧,孔子画像/塑像的表现是一个建构、重构与解构的过程。历史上,不管有多少人试图画出/造出孔子的本来形貌,或者声称某某孔子像最为接近真实的孔子,均难掩孔子真实形貌无存的事实。但随着流行的孔子像越来越标准化,人们对孔子的形象记忆和认同感也越来越深刻,从而才不会拘泥于孔子的形貌而专注于视觉表象背后的儒学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