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铜像与关公文化

铜星雕塑
2020-11-14
来源:铜雕壹号站



在中国历史上,关羽是个非常独特的人物,受到儒、释、道三家的尊崇,而且受到老百姓的普遍崇拜。一介武夫,享受如此尊崇的待遇,大概只有孔子、老子等哲人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关羽,字云长,东汉末年河东(今山西解县)人。正史记载中的关羽是三国中蜀国的一名重要的武将,但是真正深入人心的还要数《三国演义》中那个神勇且义薄云天的武将。

关公雕塑



关羽长得仪表堂堂,美髯飘洒胸前,《三国演义》对关羽的首次出场有三十个字的精辟描述:“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这三十个字,成了艺术家们创作关羽形象的依据。眼前的关公形象显然没有如此高大威猛,圆脸短须,但其基本形态,服饰穿戴,却大相径庭,这才是真实的关公,现在的关羽形象是人们逐渐美化的结果。关羽身上显示出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的精神,一生充满英雄传奇色彩,被后人推举为至忠,至信,至义,至勇的道德楷模,成为与文圣孔子齐名的武圣。驱除邪魔、造福百姓的传说在民间也流传不绝。从唐代开始,人们为关羽建庙,称为“关帝庙”,全国各地都有建造。有的地方称“武庙”,与孔子的“文庙”并驾齐驱。帮会或者秘密组织常常会供奉关羽的神像。有些帮会吸纳会员的时候,常常在刘、关、张桃园结义的画下宣誓忠义。此外,关羽还是民间的财神和保护神,现在南方一带许多商业场所的门口往往都会供奉一尊手提大刀、威风凛凛的关羽神像。清代关帝庙悬挂着一副楹联,上联是“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下联是“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真所谓荡乎难名。”此联概括地说明了关羽逐渐受到人们崇敬的过程。


关公雕塑



关羽生前被封为汉寿亭侯,死后被蜀汉谥为一个微带贬义的“壮缪侯”。在他死后的数百年间,关羽作为一名普通的武将知名度并不高。作为一名真实的历史人物,他在许多年后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许多传奇,在历史上不仅没有落入史学家们的法眼,反倒被磨砺成了一块小小圆圆的鹅卵石,然后寂无声息地被置放到了历史长河中。人们翻开一千多年前章法严谨、文字简约的史书典籍,对这位曾经是“万人敌”武将的生平记述篇幅也不过是千字寥寥。然而,在历史的河床上沉寂了几百年后,这位以武建功的隔世人物,却犹如春风一夜催放的梨花,除了神勇之外,他的身上不断地被历朝历代的人们别有用意地叠加上了忠、义、仁、礼、智、信这样一些道德符号,并且打通了中国一千多年来的文化经脉,他还空前绝后地分别以佛家的护法、道教的天尊以及儒家圣人的身份,出现在了无论朝野、三教不拒的精神殿堂里,成了后人回望中国文化时不容忽略的一个独特现象。其实,关羽的价值**是被一位僧人发掘出来的。


关公雕塑生产厂家


历代帝王对关羽都极其崇尚,并对其敕封,以表彰他护国佑民的功德。隋代封关羽为“忠惠公”;唐代封“伽萱神”;宋代封“武安王”、“忠惠王”;元代封“武安英济王”、“利济昭忠侯”;明代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清代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清道光皇帝还封他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使关羽得到了崇高的荣誉。从唐代开始,朝廷令全国府县在春秋两季对关帝致祭,致使建关帝庙的习俗历代长盛不衰,成了一种独特的关帝文化。三国时期关羽与刘备、张飞结成异姓兄弟后,屡立战功,“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智取黄忠”等,表现了他的大智大勇,他协助刘备建立蜀国,与魏、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值得一提的是关羽在曹操面前,不为金钱美女所动,操守忠义大节。西川初定之后,关羽奉命出兵北伐,后由于东吴出兵,吕蒙以白衣渡江之计偷袭荆州,关羽后路被断,困守麦城。他带着一些心腹将校往西川突围,在接近蜀境的时候中伏被俘,不屈而死,终年五十六岁。在民间年画中,有一幅画包括了天地诸神、三界诸神,在众多的神仙中,关羽常常被放在正中,画得和玉帝同样大,甚至比玉帝还要大,由此可见关羽在民间信仰中的位置。


关公铜像.


作为被纪念的英雄和被祭祀的神灵,关公的文化价值被一再放大。除了宗教信仰的因素之外,可能更多还是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国家与民众有着诸多的困惑和迷茫,试图从历史文化层面得到解脱和慰藉。如上所述,明朝万历年间增加了“协天护国”的诉求,清朝前期增加了“灵佑”的诉求,而鸦片战争之后,增加了“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等诉求。可以说,关公的文化价值越来越大,其神性也越来越强,却也暗示了崇拜者的困惑与无奈。有研究者指出:“关公文化的忠、义、仁、智、信、礼、勇诸内容,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关公文化的内涵是“忠、义、仁、勇、礼、智、信”,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日益成为不同国籍、族群、地域群体的精神和信念支撑”,还“将是民间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





阅读76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