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独立的文化都有其基本象征,因此,中西雕塑艺术之别也可成为中西文化差异性的形象提示。我国的雕塑文化和我国几千年的发展轨迹一样,在相当封闭的环境下经历了漫长的酝酿、萌芽、自我发展、积累成熟的过程之后,与西方开放式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
西方雕塑出现的初期虽然首先也是作为建筑艺术的装饰而出现的,但在较短时间内它就获得了独立地位。古希腊的神与人同形同性,自上而下为“神系”,把统治者和神相提并论,在巩固统治的同时强化了个人崇拜的倾向,促进了西方城市纪念雕塑,尤其是帝王纪念雕塑的发展。每一任帝王登基时,他的雕像就被制作出来,放置在神庙或者是其他公共场所中。随着社会逐渐安定和富足,人们的注意力从神的崇拜转移到对生活的关注上来,神的雕像渐渐减少,普通百姓的肖像雕塑慢慢增多了。从古希腊人奠定的以人体为主的雕塑形式以来,至近代雕塑出现的这2500年中,人像雕塑始终占据着雕塑题材的主导地位,大量的优秀人体雕塑涌现了出来。古希腊相信“人,乃万物之尺度”,而且在西方传统中,有保存祖先遗容的习惯,在墓碑上雕塑逝去者的形象便成为了习以为常的一种传统。但是从公元5世纪起,上千年的欧洲艺术被钳制在基督教文化之中。雕塑艺术的发展在这一期间受到了限制,基督教主题及其造像术成了雕塑的主要表现内容,雕塑艺术成了表现宗教的象征符号的工具。除了有限的蛮族艺术还有别的形式的雕塑艺术的留存外,异教形象和世俗题材都基本不复存在。宗教雕塑盛行时代的中国却没有这一方面的问题,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使佛教雕塑中经常包含其他宗教的形象,而原有的雕塑并不会受到其他雕塑形式的影响,例如皇陵雕塑和民间墓葬雕塑、工艺雕塑等,远远脱离宗教内容,服从世俗需要。
而且从作品内容来看,中国佛教雕塑与基督教雕塑也有很大的区别。基督教脱胎于犹太教,犹太教坚持精神的纯粹性,反对偶像崇拜。早期信徒对艺术避之不及。不过,随着信教者越来越多,这些人大多目不识丁,向他们宣讲教义遇到了困难,秘密教会不得不改弦易张,尝试用视觉形象来引导教徒,雕塑艺术为之服务的基督教就此开始。在这种动机下,基督教雕塑成为了石头的圣经。
中国崇尚自然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中国的雕塑显示了题材广泛的特点,不仅有人物、动物、虚构的动物(龙、凤、麒麟等)、人与动物的合形(女娲、伏羲的人首蛇身),还有山水树林、云朵雾气、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活场景,以及大量动物器物的造型。早期中国雕塑艺术对于表现题材的选择方面并无主次之分,但其封闭性也逐渐显现出来,而且越来越占据了主要的地位,在宗教雕塑兴起后的中国雕塑后期,人像才得以充分发展。但是中国宗教中的人神同体的宗教观念并不普遍,在佛教和佛教艺术传入中国之前一直没有出现过公共崇拜性质的造像高潮,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儒家和道家都不太重视造像的价值和意义,儒家思想提倡的是人在社会当中责任和义务的实现,认为人的名誉和精神是最重要的,企图通过个人理想的人格目标来达到不朽。早期的道教也认为“道本无形”,神圣的事物都是不能用有形的物质实体来表现的。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直接为帝王君主立像的。而以景致、动物、植物等为题材的雕塑作品却大量出现,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图腾文化和自然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