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00
余阙雕塑
快速发货
厂家销售
品质保证
专业定制
选择 高度
  • 产品详情
  • 产品参数
  • 产品评论

空馀千古英雄泪,不尽长江滚滚流—— 武威余姓源流与元末忠烈义勇之士余阙的末世悲歌

  
一、武威余姓,渊源流长

  

  余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分布较广,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也是蒙古、满、藏、回、土、裕固、维吾尔族等许多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姓氏,其中有皇帝赐姓和汉化改姓为氏。主要起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宰相由余(源于姒姓的夏禹有余氏后裔)之后。由余助秦穆公称霸西戎,其后代尊其为余姓的得姓始祖。到了宋代,余姓基本上遍布全国各地,而且人才济济。

  

  另一支源于党项羌人的余姓,属于汉化改姓,因元末死节将领、谥“忠宣”之余阙而名闻天下,其子孙播迁各地皆以余阙为得姓始祖。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之后,余姓不仅遍及大江南北,而且又有移居海外者。余姓郡望堂号主要有新安郡、下邳郡、武威郡等,合肥是余阙生长之地,武威是余阙先辈世居之地,以望立堂,合肥因余氏望祖余阙谥“忠宣”而有忠宣堂。

  二、党项后裔,饱学之士

  余阙是公认的中华余氏望祖,先世为党项人。党项人最初生活在松藩草原上,唐代迁至河西走廊和宁夏一带。西夏时期,党项贵族和大户分布在灵州和西凉府。1226年秋,蒙古破西凉府,守臣将领率父老启门出降。因此,蒙古军队没有对西凉府百姓进行大规模杀戮,居住在此的党项族大户保全了家业。余阙的先人是生活在武威的唐兀人,高祖父是“铣节”一族的首领,以族名为姓名,代代承袭。元统元年(1333),余阙殿试朱卷右上角填写的就是“铣节”。

  

  

  余阙(1303-1358),生于庐州(今安徽合肥),祖先为西夏唐兀氏,即世居凉州的党项族。宋濂《余左丞传》:“余阙,字廷心,一字天心,唐兀氏。世居武威。

  

  余阙父亲沙剌藏卜,官合肥,遂为合肥人。”余阙祖父辈时,蒙古军队扩充兵源,把西凉州的唐兀人编为军户,开拨到内地与南宋军队作战。余阙的父亲在战争中因功赐官,被元朝赐以蒙古名字“沙喇藏卜”,派往庐州驻守。沙喇藏卜在庐州生子五人,全部改汉姓余,为合肥余氏的始祖。

  

  沙剌藏卜第四子余阙,少年时和在庐州做官的父亲一起生活多年。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为奉养老母,受聘到学宫教书。期间,结交了**理学家吴澄的弟子张恒,互相切磋,研究学问,学业大有进步。元惠宗元统元年(1333)进士及第,出任泗州同知,后入朝为翰林应奉,又转任刑部主事。因不愿巴结权贵,弃官回家。不久,受元惠宗征召任翰林院修撰等职,参加宋、辽、金三史编修工作。之后任监察御史,出任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

  三、英雄末路,元世悲歌

  至正十二年(1352),农民义军遍布江淮,陈友谅占据两湖地区。朝廷任命余阙为淮西宣尉副史、佥都元帅府事,分兵驻守安庆。期间,余阙除了抓紧军队训练、修缮城防外,还实行垦荒屯田,补充军粮,减轻了百姓负担。地方上发生灾荒,他捐出自己的俸禄买米救济穷困灾民,并筹措钱钞3万锭,帮助灾民生产自救,恢复生产。后升任都元帅、淮南行省左丞,驻安庆。

  

  元惠宗至正十七年(1357)十月,陈友谅率军沿江东下,败元军伯颜于小孤山,一直追到安庆,数次攻城,均被余阙击退。陈友谅遂调集全部兵力,四面环攻。余阙与诸将分兵把守,日夜督战,受伤十多处。他前后扼守安庆七年,历经大小数十战,当时淮东淮西尽由红巾军占据,唯安庆为完城。朝廷授余阙为都元帅,转淮南行省参知政事,赐二品服。至正十八年(1358)正月初七日城破,余阙因不堪被俘受辱,引刃自刎,自沉于安庆西门外清水塘中,妻妾、子女皆投井而死。

  

  余阙殉国后,陈友谅感其义,厚葬于安庆城西门外。元惠宗诏赠淮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为豳国公,谥忠宣。明朝开国伊始,朱元璋诏令表彰,敕有司建祠肖像,岁时祭祀。今安庆市余阙墓侧的大观亭,或称大观楼,号称“皖省**名胜”,历代文人墨客留有大量诗词、楹联,缅怀忠宣公之忠烈义举。余阙与北宋包拯、明代周玺,并称为“庐阳三贤”。

  

  

  因余阙的功绩、品德、学问和后世的影响,“忠宣阙公”被合肥余氏追认为始祖,堂号忠宣堂,武威亦为余氏公认的世居地(郡望)。

  

  四、儒将风范,诗文传世

  余阙出身于仕宦之家,经学基础雄厚,五经皆有传注,又有良好的文学修养,诗文、书法俱佳,文章气魄深厚,篆隶书艺古雅,留有许多优秀诗篇,后人评价其有鲍照、阴铿遗风。

  

  余阙为元代党项族少数民族作家中极少几位有诗文集传世者之一.他一方面笃信理学,对于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极深;另一方面又遭际末代乱世,身任武将,与陈友谅农民军鏖战,苦撑危局,欲挽狂澜于既倒,而终至于死,其身世与修养二者融合,加之复古文风的时尚,造成余阙的诗歌规仿六朝,清新明丽,又蕴涵理学气味;文章沉挚简洁,指陈痛切,有唐代陆贽奏议之风与元朝晚期文人儒者哀生恸死的绵软末世之音相比,迥然别是一家。有文集《青阳集》传世,收入《四库全书》。

  

  

  

  五、碑传诗文,缅怀不绝

  余阙本是文人,但领兵打仗号令严明,军纪整肃,能和部下同甘共苦,出生入死,深得士兵爱戴和信任,是难得的儒将,其英烈之风和道德文章受到后世众多名人的敬仰。余阙殉国后,后人纷纷为他纪功作传。

  

  元末明初**诗人、文学家杨维桢、宋濂分别为其立传;其他如明·谢迁《余忠宣公庙记》、明·罗英《新建余忠宣公大节坊碑记》、清·靳辅《重修忠宣余公祠碑记》、清·徐国相《重建大观亭碑记》、清·裴宗锡《重修余忠宣公祠记》、民国·宁坤《重修烈夫人墓记》等,分别从不同角度记其事迹,怀其功德。

  后世名人如刘基、王冕、袁枚、赵翼、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黄景仁等或立传作文(祠记、碑文),或赋诗作词,以示缅怀凭吊。兹节选几首,以示凭吊:

  

  明·刘基《沁园春》:生天地间,人孰不死,死节为难。羡英伟奇才,世居淮甸,少年登第,拜命金銮。面折奸贪,指挥风雨,人道先生铁肺肝。平生事,扶危济困,拯溺摧顽。 清名要继文山,使廉懦闻风胆亦寒。想孤城血战,人皆效死,阖门抗节,谁不辛酸。宝剑埋光,星芒失色,露湿旌旗也不干。如公者,黄金难铸,白璧谁完。

  元·王冕《泊安庆吊余忠宣公》:赤帜南来拥上游,丹心北望独悠悠。关东竞起追秦鹿,即墨徒烦纵火牛。万里一城三向敌,孤军百战七经秋。空馀千古英雄泪,不尽长江滚滚流。

  

  明·李替《吊余忠宣公》:龙舒城下英雄墓,我肃衣冠拜庙前。白石有书旌大节,青山无口说当年。可堪丞相连书上,最苦将军带甲眠。万古尊崇公一死,今朝不必为公怜。

  清·赵翼《皖口谒余忠宣公墓》:表里山河地必争,儒冠曾此守孤城。岭云尚吐登陴气,江浪如闻战鼓声。世乱揭竿成巨寇,时危横草出书生。可怜槖槖降臣履,千载应惭守庙情。

  

  清·蒋士铨《余忠宣公墓》:孤城不可守,力尽大江前。积血都成碧,馀哀欲禁烟。身危全势去,志遂一家传。遗像团栾对,英灵尚爽然。

  

  元人贾伯良作《余忠宣公死节记》纪其事。碑简称《余阙碑》,贾伯良撰写于余阙殉国后的当年八月,简述余阙出身、本人功名及相关经历,详尽叙述其安庆保卫战中的突出表现及全家死节的壮举。作者认为,“有元设科取士,中外文武著功社稷之臣,历历可记……能捍御大郡全尽名节者,守舒帅余公廷心一人而已。”“稽之史册,自古忠烈烜赫者,唐巡、远,宋文天祥而已。若吾余公廷心,钟光岳之灵气,有文武之全才……当多难之秋,战守之功,鲜有俪者……秉节不屈,视死如归,尤人之所不能及……而公之夫人,若子若女,一门之节义,又世之所无者。”碑记对全面认识余阙及其诗文成就、殉节意义具有重要价值。

  

  六、光前裕后,“余脉”永传

  1981年3月,**西夏学学者史金波、吴峰云到庐州青阳山一带就元代唐兀人的后裔进行调查寻访,找到了余阙后裔,看到了1940年重修的《余氏宗谱》,扉页上印着“忠宣公”“凉州府”字样。通过调查寻访确认,武威西夏人曾辗转迁移到江南,余阙祖籍系西夏时的甘肃凉州,其父沙剌藏卜于元代自凉州随军来到庐州。

  

  当代文化名人余秋雨,1946年出生在浙江余姚县,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从事戏剧文化事业,发表了《文化苦旅》等许多**的散文。他在一些散文作品和演讲中多次说道,自己的祖先是一位武威人。2010年5月,在散文《我等不到了》中写道:“凭一种难以表述的直觉,我猜我家应该是余阙、余渊之后……我的祖先是发端于古代羌族的唐兀人,即使仅仅从在甘肃武威一带的踪迹算起,从他们到我们,一路生死经历,也真称得上动天地、泣鬼神。”2013年10月9日,在兰州“丝绸之路高峰文化论坛”演讲伊始,他说:“我的先祖的老家,经过我的考证,是在甘肃武威。”2017年9月16日,在“凉州文化论坛”演讲时再次说到,他的“余脉”和武威有关,生命基因一定是和凉州有关。


  余阙殉国后,其幼子余渊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中举人,授密云县教谕(见《嘉庆合肥县志·选举表上》),其后裔在安徽合肥等地繁衍成为望族,其后裔流寓浙江等地,余秋雨就是浙江余氏的后人,后世名人如余光中、余英时、余汉谋、余嘉锡、余秋里等。

  武威是余氏公认的世居地(郡望),余阙确为武威西夏人,但其后裔主要繁衍散播于江南各地,当然不排除江南各地的余姓人士回流西北各地。所以,武威余姓中既有余阙后裔,也有源自其他汉族余姓支系后裔和少数民族的余姓人士


类型
胸像
规格
可定制
材质
黄铜、青铜、紫铜、树脂玻璃钢
颜色
黄铜色、古铜色、青铜色、喷漆、彩绘、贴金
品牌
铜星雕塑
型号
定做
议价
5000.00
首页
客服
购物车
加入购物车
立即预定